我的脱贫故事艰苦奋斗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2022/11/3 来源:不详我叫李永祥,今年45岁,是黔东南自治州剑河县久仰镇基佑村村民。
我夫妻俩文化水平不高,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年以前,我的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种植水稻、稻田养鱼,养殖少量的本地香猪、土鸡,以及在乡内、村内务工。 加上缺少资金和技术等原因,我家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产业规模不大。虽然我们夫妻起早贪黑的劳作,但收入一直上不去。
年,村里把我家识别为了贫困户。对于各种帮扶措施,我一家人总能好好配合实施,家庭料理、产业发展,我都能认真听从帮扶干部的建议,一样都不落下,我常常告诫自己: “党和政府那么贴心帮助我脱贫,哪有不配合的道理!现在政府下来帮扶我们脱贫,带来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但最终还是要靠我们努力才行。” 我常常与妻子李红英互相鼓励,人穷志不穷,要脱贫致富,不能只是依靠政府的帮助,最终还是要靠我们的努力,才能实现脱贫致富。 作为贫困户,我从不以任何借口向政府提出过无理的要求,也从未有过“等靠要”的思想,仍保持着勤劳奋斗的品德。起初,当资金不足时,我利用政府安排我护林员的工资,以及申请特惠贷款,充分利用自家香猪的优势,努力发展香猪产业。 传统饲养香猪虽投入少,但为了保证香猪品质,体力劳动强度极高。但我从不懈怠,与妻子一起起早贪黑,不怕吃苦,精心饲养香猪。通过精心管理和科学饲养,我每年出栏香猪20头以上,就这样在政府的帮扶和我夫妻的勤劳奋斗下养猪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于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我因为有了党和政府以及乡亲们的支持和帮助,我的产业才能搞起来,才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所以,我有责任带领和帮助乡亲们共同发展产业,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年以来,我积极与镇干部、村干部、帮扶干部共同探讨研究群众脱贫致富思路。为了更好地带动乡亲们共同发展致富,我加入了村里的合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当选为合作社副理事长,带领合作社全体社员发展产业。
李永祥喜收茭白
在久仰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采用“公司+村委+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我们先后流转大坝、翁工、欧久呆土地88亩,种植黑木耳菌棒45.7万棒,发放贫困户整地工资4.83万元,目前采摘黑木耳68万斤,发放贫困户采摘黑木耳务工工资5万元。 随后又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产业,培育吴茱萸苗10亩30万株,培育钩藤苗8亩15万株,还扎实推动果蔬种植产业,培育朝天椒苗万株,种植茭白50亩15万株,产业覆盖贫困户55户人,吸纳贫困户实现稳定就业20余人,盈利分红覆盖55户人。基佑村的贫困户,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李永祥带领群众移植朝天椒苗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群众,我的脱贫致富之路得到了周边群众和各级政府的认可。接下来,我还将继续大步前行。
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欧阳章杰
编辑刘娟利
见习编辑潘晓飞
编审王璐瑶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