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天才难寻
2022/11/2 来源:不详作者:《财经天下》周刊作者魏一宁
编辑:董雨晴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AI财经社(ID:aicjnews)
截至年4月底,华为已经招到20余名顶级的“天才少年”,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和算法领域,这些“天才少年”来自北大、清华、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学校,其中有两名女性,年薪最高开到了万元。35岁的华为,仍在寻找“少年”。
不久前,华为官方发布信息称,提供5倍薪酬,面向全球招募在数学、计算机、物理、材料、芯片、智能制造、化学等领域有特别建树,并有志成为技术领军人物的“天才少年”。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是任正非在9年发起的,采用十分严格的招聘标准,目前已予以最高万元的年薪待遇。要想成功被华为选中,除了优异的学习成绩,还得有突出的科研成果。
对于这群人,华为也有特别的期待。在提出这项计划时任正非说:“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也在几天前的公开会议上表示:“在华为,谈到创新,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顶尖人才。我们希望用世界性的难题,吸引世界级的人才,来共同迎接挑战,推动科学和技术上的进步。”
华为走入被美制裁的第三年,对人才的渴求正愈发迫切,但顶级的天才少年,依旧难寻。
1、华为需要人才在华为被制裁最严重的年,任正非很少在其他场合公开露面,却频繁访问各个大学。
年7月29日至31日,短短三天时间内,任正非带领团队访问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又到南京访问了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9月14日至18日,任正非又在北京访问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
密集访问学校,是因为华为确实渴求依靠人才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正是在北京与科学家、学生代表举办座谈会时,任正非发表了题为《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的演讲。
在演讲中,任正非表示,中国的基础工业还不够强,几千种胶、研磨剂、特种气体都是高科技中的高科技。很多技术一年的需求量只有几千万美元、几百万美元甚至更少,在泡沫经济下,许多公司不愿意从事这类研究,但关键材料缺一种,就会卡住一个国家的脖子。
任正非强调,过河需要船和桥,有了很好的科学目标,过河的船夫就是人才,而人才来自教育。
访问学校和座谈、演讲只是表达决心,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仍然需要建立长期机制。年,任正非决定和西北工业大学合作,打造鸿蒙生态菁英班,为的就是建立这种机制。
根据西北工业大学介绍,鸿蒙生态菁英班将技术方向锁定在终端软件领域,面向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等相关学院招募优秀学生,定制包括夏令营集训、项目实践、科创计划在内的专属培养方案。
不过,颇为让人意外的是,华为打造首个校企合作模式,首选高校却是西北工业大学。
尽管西北工业大学属于高校,但比起更为知名的北大、清华,它的存在感一直比较低。任正非没有选择北大和清华,而是选择了西北工业大学,是另有一番考量的。
北大、清华是国内基础科学和计算机最强的学校,但清北的很多毕业生选择了出国深造,最后许多人留在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工作。任正非曾经痛心疾首地说,有时花大价钱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打开以后却发现“是中国鸡下的蛋”——为其他国家从事高科技研发的,大部分都是国内流出的人才,其中很多来自清北。
比起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出国的北大和清华,低调的西北工业大学更适合华为,它是“国防七子”之一,校风朴实,人才外流相对较少,更符合华为“把人才留住”的长远考量。
除了西北工业大学,华为青睐的学校还包括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这几所相对低调的学校,都在业内有较高的认可度。
华中科技大学还被称为“华为的娘家”,在华为17位董事会成员中,包括孟晚舟、胡厚崑在内的四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与华为联合成立了“海思致远班”,华为公司连续三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就业人数前三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通信领域实力强大,9年与华为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武汉理工大学软件科学实力强大,9年和年,武汉理工大学进入华为的应届生都达到了人以上。
正是这些高校,为华为输出了源源不断的年轻人。
2、华为的天才但光有年轻人还不够,华为需要的是天才。提及华为最早期的天才,李一男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上世纪90年代,15岁就考入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李一男通过实习加入华为,那时,华为刚刚进入通信市场,凭借着自主研发获得的收入,华为开始向华科大提供奖学金,招募优秀毕业生和在校实习生。
年,李一男毕业后正式入职,两天时间就升任华为工程师,半个月后升主任工程师,到年,他26岁时,被任正非亲自任命为常务副总裁。
在崇尚“狼性文化”的华为能够飞速成长,可见李一男的能力。他在华为任职的七年里,华为年营收从四亿暴涨到二百亿,《任正非传》一书的作者提到,任正非私下把李一男认作“干儿子”,外界一度称其为“华为太子”。
0年,李一男突然从华为离职创业,任正非给了李一男足够的分红和设备支持,并与李一男达成不能在技术上与华为竞争的君子协定。然而,很快李一男就撕毁了协定,创立港湾网络,开始与华为竞争,并准备赴美上市。
痛心疾首的任正非决定,由二号人物孙亚芳亲自带队,成立“打港办”,专门打击港湾网络。经过三年时间,华为收购港湾网络,任正非要求李一男回到华为,任期两年。重返华为的两年,李一男有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裁的名头,但他已经失去了任正非的信任,无法再掌握实权,两年期限一到,李一男就离开了华为。
这场商战一度令任正非陷入抑郁,痛定思痛,他认为“英雄式”高管出走,就应该找到新的有才能的高管,或者从外面重金挖人,华为不怕人才流失。然而他的老伙伴孙亚芳反驳,华为不能成为人才的集散地,不需要英雄式的人才,而是需要培养英雄的制度,要从基层慢慢磨砺人才。
后来,华为开始修改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从单纯的“狼性文化”向“以奋斗者为本”过渡。到8年,董事长孙亚芳签发决议,宣布原则上暂缓社会招聘,人才缺口尽量由应届生和内部人才来补齐。
对于需要稳定技术团队的华为来说,应届生尽管需要更长时间培养,但比为了高薪跳槽的社招人才更加稳定,对薪资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而用内部人才填补缺口的做法,也有利于集团内部的人才流动。
暂缓社招后,省下来的资金可以用来招募关键稀缺人才。9年,华为推出天才少年计划,强调“英雄不问出处”,不限学历和学校,但要求在相关领域有特别建树,并立志成为领军人物。“天才少年”考核十分严格,除了简历筛选、笔试、主管面试外,还要由部长、总裁分别进行面试,总共要经历七轮筛选、考察程序。
华为最初提出“天才少年计划”时,设想从全世界招进20到30名“天才少年”,以后逐年增加,年要招到到名。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一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
尽管年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在当年业绩说明会上介绍,在年和年,华为招聘的2.6万名应届毕业生里有名属于华为定义的“天才少年”,但顶尖级的天才到目前仍然只有20余名。
与互联网公司相比,华为更加迫切地需要在技术上能够有所突破的人才。任正非曾经提到,中国在半导体加工技术、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等方面都有欠缺,而大量的EDA领域技术人才被美国挖走,国内人才极度稀缺。
华为致力于打破美国的技术垄断,但与美国、日本、西欧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科技、教育、研发条件上都相差甚远,如前文所述,清华和北大培养出的顶尖“学霸”更倾向于出国,在华为被美国频繁制裁的情况下,对很多优秀学子而言,加入华为和去欧美深造、工作越来越成为对立的选项,许多理工科学生面对华为的校招更加谨慎。
到目前为止,华为的20余名顶级天才少年,只有3人来自清华或北大。一种说法认为,顶级学府培养出的顶级人才不愿留在国内,华为只能退而求其次,与业内有知名度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寻求通讯、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等有专长的优秀人才。
尽管人才难招,但华为并不降低标准,仍然对人才从严考核。华为招聘的淘汰率被称为“玄学”,没人知道华为的淘汰率到底多高,但根据流传在求职圈的说法,互联网大厂的校招淘汰率达到70%-80%,华为招聘高端人才时,淘汰率更甚。
在讨论求职的互联网平台上,经常有人分享被华为拒绝的经验,有些人失败在笔试和面试,另一些人则失败在性格测试环节。6年,有一名应届生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性格测试环节被淘汰,原因是第一次答卷前后回答不一致,他又做了第二次,“凭感觉选”,结果还是被淘汰了。
在这场双向选择中,优秀人才对被制裁的华为有所顾虑,而华为对应聘者的要求也极高,这导致了华为的重金求才之路不会一帆风顺。
3、不一样的年轻人华为挑选出的大多数“天才少年”是博士毕业,但仍有4人是硕士或本科;尽管从事科技行业研究的多为男性,但仍有年的姚婷和年的武敏颜两位女性。
在年的四人“天才少年团”里,姚婷是唯一的女性,由于“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其得到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