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平坝区九龙村
2023/5/14 来源:不详近日,走进平坝区羊昌乡九龙村的田间地头,阳光正好,勤劳的村民们正忙碌着,抢抓春耕生产大好时机,力争做到防疫和春耕生产两不误。
趁春时 下好“产业棋”
“种植辣椒比种包谷强。”村民龙治品说,村里这几天在动员大家把包谷改种辣椒,辣椒苗由公司提供,合作社保底收购,他准备流转土地种植50亩,可肥料是一个大问题,他到村里请村干部帮他协调能否先由公司垫出。两年前,他一直在外面打工,看到家乡发展前景不错,于是萌生回乡创业的念头。
“苦,肯定是苦点,没有付出哪有收获。”龙治品说,回来后他搞起了养殖场,目前,养有野鸡多只,土鸡多只,鸭子多只。他想趁村里扶持种植辣椒的机会,流转土地发展种植,种养两手抓,两条腿走路。
除了像龙治品这样想干“大单”之外,这几日来村里签种植协议的“单干”村民也很多。“红线椒保底价是1元,红朝天椒是1.8元,包谷市场价才是1元,怎么算都比种包谷强。”张贵书盘算着,今年他先准备把自己的2亩地全部种上辣椒。
“做好宣传,抓好带动。”这是九龙村支书龙祥抓产业的法宝,他说带着干比磨破嘴强,前些年种烤烟时,村民怎么动员也不种,后来村干部带头,见到收益好,大家都争做种。今年种辣椒,不愁苗、不愁销,村民积极性很高,一下子就签了多亩。
“目前,我们有烤烟多亩、太子参亩、西瓜50亩、折耳根亩,食用菌大棚个。”龙祥说。走进九龙村,山坡是苗木,坡地是折耳根、太子参,平地里是大棚,一幅生机勃发的景象。
抢时间 修复“致富棚”
在九龙村引阳组香菇种植基地,多个大棚都有点变了形,工人们正忙碌地在进行抢修。
“要趁着晴好天气把压坏的抢修好。”基地负责人张正华说,过年时大雪把大棚压坏了不少,他心急如焚。防疫“关卡”撤除后,他立即联系商家购进了材料,联系工人进场组织抢修。
一边抢修,一边采菇。在基地里,除了抢修大棚的工人外,采菇的村民一棚一人,分散在大棚里,忙着采摘成熟的香菇。
“每天工钱90元,已经来了十来天。”一位正在采菇村民告诉记者,为了做好防疫,她们一棚一人,不聚在一起。
“现在,连抢修、采菇每天有50多人在里面工作。”张正华说,大部分大棚只是有点倾斜,不影响香菇种植,先把压倒的修复,抢修种植两不误。
基地每年向村民支付土地租金,用工优先雇用本村村民和贫困户,利益联结贫困户,同时村里也得到一定的收益,香菇大棚成为村里的“脱贫棚”“致富棚”。
争朝夕拓展致富路
农时不得误,春日赛黄金。在折耳根地里,路海飞正组织人手一边采挖一边种植。“地翻了就能栽,亩产斤左右,现在市场价是3元一斤。”路海飞说。
大户集中、小户分散,强帮弱,富带穷。在九龙村,小小折耳根,已成为村民“致富草”,由于土质好,种植的折耳根品质好,每天都有收购商上门收购,昔日荒坡地如今是村民的“金土地”。
在太子参种植地里,驻村第一书记王启辉和贫困户龙炳章正在查看参苗长势,破土而出的参苗长势喜人。“幼苗出土后,浅锄松土和拔草很重要。”王启辉对龙炳章说。
“去年亩产斤左右,市场价4元,收益还可以。”龙炳章告诉记者,今年他种50亩,希望扩大规模增加收入。据了解,在区人大常委会的精准帮扶下,他依靠烤烟和太子参种植,不仅盖了新房,还发展了产业。
防疫不误农时,春耕生产正当时。王启辉说,在抓好防疫的同时,九龙村通过大户带散户、公司带农户、合作社带村民等多种方式,打通农民下田、农资供应等堵点,全力组织春耕生产,确保不误农时。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张恒新
通讯员王明领
编辑向淳
编审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