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述评科技促经济贵州多措并举为科

2023/6/8 来源:不详

北京治疗白癜风全套多少钱 http://m.39.net/disease/a_5416223.html

“从早上7点到晚上8点,一直在地里忙着辣椒育种,晚上回到办公室还要研究市场,思考怎么推动公司发展。”一年前,田浩还只是遵义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每天早九晚五做着本职工作,现在,他多了个企业家身份——遵义骄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不脱产搞企业,田浩的信心和底气来自全省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9月3日,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贵阳举行

年初,为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活力和干事创业热情,贵州提出支持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探索技术股与现金股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试点,并把该机制列为省领导领衔推进的重大改革项目。同年6月,遵义市农科院成为全省4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近年来,贵州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科技人才收入激励政策,全省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活力不断增强,为全省经济实现内涵型增长注入。

田浩正在介绍“朝天椒6号”辣椒的特质

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为推动技术股与现金股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试点工作,遵义市农科院率先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以现金、技术和成果折价入股参与企业管理,通过兼职创业、领办企业等模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并明确收益大部分归主要科研人员。     在此背景下,田浩创办骄阳农业公司,目前已为遵义市辣椒换种工程提供了2.1万亩研发新成果“骄阳6号”辣椒种子。

田浩团队成员正在为辣椒授粉

“改革激活了科研‘一池春水’。”遵义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余吉平说,过去,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投入获得的科技成果往往产权不属于科研人员,且转化获得的收益难以得到分配或分配过低,一定程度打击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全省科技体制改革在遵义市农科院的试点探索,正是瞄准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产权这一关键,改变以往利益分配平均主义,使分配方式更符合市场竞争规律,从而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内生动力。     遵义市农科院科技人员余常水以现金万元入股遵义辣椒集团,每年从公司获取20%的股份收益,今年,他的团队将为遵义市辣椒换种工程提供21万亩“朝天椒1号”(遵辣9号)种子;中药材课题组科研人员邓宽平以资金和技术入股创立遵义申未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展中药材品种培育、技术攻关和生产示范,解决临时就业人次,预计产值万元。

贵州博锐智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为企业与专家搭建沟通渠道

多重举措“保驾护航”   针对污水治理的关键瓶颈问题,贵州科学院副院长周少奇率先提出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的原创理论,为促进全省环保技术进步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陈肖虎首创磷矿伴生碘资源回收工艺,解决了原料浓度低导致氧化反应时间长的工业“瓶颈”难题,使缺碘的贵州成为全国化工医药行业重要的原料碘供应大省。   因为在各自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周少奇和陈肖虎被授予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科技研发是重要的智力劳动,可以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科研人员收入理应体现其价值。此次人社部门提出薪酬制度改革,目的就在于要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收入。   遵义市农科院科研处处长罗勇认为,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科研人员实际贡献与收入分配不完全匹配、股权激励等政策缺位、内部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   近年来,贵州先后出台系列科技改革政策举措,解决和破除了一批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制度性难题与政策“壁垒”,特别是在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方面,更是推出系列重磅举措,最大限度调动起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赋予创新领军人才对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领衔建设的创新平台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   建立符合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规律的管理方式,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所在单位应适当放宽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绩效评价考核周期。   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兼职到企事业单位或其它组织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并获取兼职报酬……     一项项务实举措,不仅有效调动了全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也为科研人员勇攀科学高峰营造了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

贵州博锐智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问需于企

政策落地激发科研活力   当前,面对全球局势风云变幻以及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贵州要实现后发赶超,持续增强经济发展的韧劲和动力,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必须要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   近日,人社部组织实施人才服务专项行动,强调推进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其中,支持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发展需求,按规定兼职创新、离岗创办企业,提升他们的收入。   人才是第一资源。提高科技工作者收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激发和增强他们的科研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近年来,随着科研成果权属问题逐渐“破冰”,长期存在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问题成为影响科技人员增加收入的“拦路虎”。   在科研成果转化领域耕耘了6年的贵州博锐智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玉玫对此深有体会。她说,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有周期性的,需要时间才能见成效。而且一些企业购买科研成果的意识不高,科研和经济“两张皮”依然存在。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等,技术转移成为全省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罗玉玫说,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到实处,让科研人员智力、体力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引导科研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多方共赢。   今年6月,贵州省科技厅提出,要推进社会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技术转移机构,建立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   在罗勇看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研发积极性,除了要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外,关键在于要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推动各项已有政策落实落细。同时,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袁航

编辑张良胜   编审田旻佳杨韬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4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