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三观照十二处各种滋味从哪里来

2023/5/17 来源:不详

草莓酸酸甜甜,黄莲苦不堪言,朝天椒辣出火气,芝麻饼香飘十里。一般人都认为关于味道是从食物里来?是真的吗?佛经是如何开示的呢?

继续边读边聊《楞严经》

“阿难,你经常在早晨、中午和大众一起持钵乞食。其间或许能遇到有人供养酥、酪、醍醐这些上味美食。你怎么看呢?这些上妙味是凭空而生的,还是舌中生出的,还是食物中生出来的呢?”

酥酪醍醐:从牛乳中提炼出来的乳制品。《大般涅盘经·圣行品》中云: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阿难,若是这个味道是从你舌头中生出来的。在你口中,只有一个舌头,前面舌头食酥时已尝过酥味,再尝黑石蜜(块状的甘蔗糖,坚强如石,是名石蜜)的时候,应当味道不会变移成黑石蜜的味道。若是味道不变移成黑石蜜的话,就不能说舌头知道味道。如果味道变成黑石蜜的话,舌头又不是有很多个,一个舌头怎么能知道这么多的味道呢?”

根据现代科学的描述,舌头能尝到多种味道是因为味蕾。但舌头中的味蕾顶多算是一个味道的接收器。如果识别味道的大脑味觉中枢是一种“相”的话,假设它是甜味,就不可能兼容咸味、苦味、辣味等。所以,要能辨别出各种滋味,一定要有超越“相”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就是前面所说的“知味性”。

“阿难,若是味道是从食物中生出来,食物没有觉识,怎么能自己知道味道?就算食物能自己知道味道,就等同于他人食用,与你的舌头能知道味道,有什么相关呢?”

人们通常认为味道来源于食物。比如说,吃糖就是甜的,吃盐就是咸的,吃辣椒就是辣的。而现代生理学上的“味蕾说”,似乎也证明了味道来源于食物。不同食物对味蕾形成不同刺激,从而传导不同信号到大脑味觉神经中枢,就能觉知到味道。

说真的,如果不看到佛陀这一段,我还真的从来没有想到过味道是与食物无关的。但现在看到这一段,我突然发觉原来食物的味道本身就是过去的业习种子。比如说,当我们说“这个杨梅太酸,没有上次买的好吃”时,实际上就是与过去的味觉记忆作比较。我们认为甘蔗是甜的,这是因为过去的记忆本就如此。如果没有过去的这些业习种子,食物的滋味又当如何呢?是不是“空”呢?因此,舌入显发的知味性,实际上是在过去味觉种子基础上的知味。

“如果味道是凭空而生。当你啖食虚空的时候,虚空当作何味呢?假如虚空是咸味的话,既然能咸你的舌头,当然也能咸你的面,那么此人就如同海鱼一样。如果一直受咸,当然就不会知道什么是淡。若是不识得淡味,又怎么能分别出咸味呢?最后必然是咸淡两种味道都不知道。如果这样,又怎么能叫做知味呢?”

“所以当知,知味舌根与所尝之味,都无一定的处所。能尝之根和所尝之味,二者都是虚妄不实的。它们本非因缘,也非自然性。”

知味舌根与所尝之味,只有相互依存才能够彼此“相”见。无舌根如何尝味?无味尘,舌根尝谁?它们所居之“相”,并非实在的处所,故而说是虚妄的幻相。既然是虚妄的幻相,此二者之间,就谈不上谁是谁的因缘,也谈不上它们各自有独立存在的自然体性。

知味舌根与所尝之味如果彼此相离,则味尘无所谓任何形相,是超越于任何形相的真空。这就是味尘的本来面目,或者叫真如自性。

作者:当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1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