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育种专家于松昌袁老再也不能到我地里摘

2023/5/23 来源:不详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张定有魏广宝/文图

“袁老师再也不能到我地里摘我培育的辣椒吃了。”

这是5月22日下午,于松昌在方城县家中接受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采访,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于松昌(左)与袁隆平院士(中)

袁老鼓励育种路上注动力

“我上午在网上看到袁老逝世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与袁老的保姆联系,医院抢救。刚才又传出说袁老逝世的消息,我也是刚给他的助手谢长江联系,说袁老确实离开了。”5月22日下午3点钟,记者拨通南阳育种专家于松昌电话,他在悲痛中还没有走出来。

今年65岁的于松昌,原为方城县赵河镇王岗村农民,自年开始钻研育种,历任乡村技术员,年开始到海南加代育种。近半个世纪的育种生涯,让他从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变成两鬓斑白的老人,但始终不改其育种的初衷,培育出无架豆角、三系配套朝天椒和十几个高产抗病抗倒伏玉米新品种,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作“方城袁隆平”。其本人相继被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河南省科技创新优秀人物”、“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感动南阳人物”等荣誉称号。

说起第一次见袁隆平院士的情景,于松昌现在还记忆犹新:年12月,三亚警备区农场举办50周年庆典,海口市和三亚艺术团前来慰问演出。“演出开始不久,舞台上的演员走下舞台,给台下的观众送花,起初不知道是咋回事,一打听是给袁隆平老师献花,这才知道袁老师在舞台下边的第一排坐着哩!”于松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当时在最后一排坐着,就挤着往前走,想看看袁老师到底是啥好劲儿,演员们下来还给袁老师送西瓜。”

“袁老师为国家水稻事业做出那么大贡献,原来是一位很朴实的老人,像个农民一样。当时我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做人就要做袁老师那样的人!”于松昌初次见到袁隆平后,更加坚定了他育种的信心。

由于于松昌在三亚警备区农场的试验田和袁隆平院士的试验田相隔不远,俩人后来的接触就多了起来。

“袁老师很关心我的作物育种。”当知道我是搞辣椒和玉米育种时,袁老师很感兴趣,说“还不错的,搞到哪一步了?”我说“辣椒搞到三系杂交并成功了。”

“他说不简单哩!”我邀请他有时间了到我地里指导,他高兴地说行。

“当时袁老师同我谈话,我非常激动。袁老师很平易近人,对搞育种的人很亲切。”于松昌告诉记者,“袁老师对我育种的肯定,无形当中给了我一种巨大的力量。我觉得能同袁老师说上几句话,对我搞育种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年3月初,方城县科协正在给于松昌作专题宣传片。当时,县科协想让袁隆平院士给于松昌题词,于松昌与助手张吉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袁隆平身边的工作人员谢长江,由谢长江代为转达此意。

▲于松昌(右)与袁隆平助手谢长江(中)查看朝天椒

3月7日,谢长江来到袁隆平住处说明来意,袁隆平爽朗答应,斟酌片刻,挥毫题写了“勉松昌、吉林:精心育种造福农民”的题词。当天上午9点多,谢长江拿着袁隆平的题词,骑着自行车送给正在试验田里摘辣椒的于松昌。

▲袁隆平为于松昌题词

“我当时非常高兴、非常激动。真没想到,袁老师对俺这么关心,袁老师的题词这么快。”于松昌激动地说起当时的情景,“那一天,我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摘辣椒一直摘到中午1点多。袁老师能给我题词,我真是太幸运太感动了,我一定要育出好品种,造福农民朋友。”

矢志不渝累累硕果梦想成

每年10月来海南播种,翌年4月收获种子回河南又开始新的试验——播种,周而复始,随着种子的生长轨迹在海南与河南之间迁徙,这就是于松昌27年的双城生活。

育种是条没有终点的路上。

于松昌已经走了48年。48年里,不计其数的试验失败、台风火灾摧毁种苗、种子被盗……都没能阻挡他培育出无数为农民带来财富的种子,海南加代育种27年来,只有一年春节他是在家里度过,那是因为父亲过世……

挫折和坎坷阻挡不住于松昌育种的脚步,“候鸟式”的育种奔波从未停息。48载寒来暑往,于松昌如夸父逐日般不知疲倦地奔跑在科学育种的道路上。

如今的他,科技成果蜚声全国,培育的“宛丰一号”无架豆角新品种,获南阳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和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夏优26”等麦茬辣椒系列品种,获年河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育出的辣椒品种已达五大类、30多个品种,“宛丰一号”、“夏优26”、“方城黄冠”、“方椒三号”已成为国内主栽品种。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他却谦逊依旧,本色如故。

“你是一只南来北往的候鸟,带去的是希望和梦想,衔回来的是丰收和喜悦;你是一株成熟丰稔的稼禾,饱满的籽粒不仅称量着物质财富的重量,更闪烁着时代精神之光;你更是一位永不倦怠的追梦人,寒来暑往,呕心沥血,默默无闻,潜心育种,用丰硕的科研成果诠释了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展现了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这是“感动南阳”人物组委会给予于松昌的颁奖辞。

在袁隆平院士的激励下,于松昌在作物育种路上越走越远,培育的三系配套朝天椒杂交种填补了国内空白,其辣椒品种在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都有大面积种植,尤其是在贵州种植面积更大;玉米品种在河南成为主要种植品种。

“袁老师爱吃我种的辣椒。”于松昌说有时是袁老师自己去、有时是夫妇一起去、或者是助理去他地里摘辣椒。“袁老师来摘我的辣椒也不空手,他经常给我送释伽水果、火龙果、咖啡、茶叶等特产。”

“袁老师是我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于松昌说,“遗憾的是,袁老师再也不能到我地里摘我培育的辣椒吃了。”

本文来源:东方今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2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