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触亲做让更多孩子收获成长人民资讯
2023/3/18 来源:不详□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莉
紫圆茄、朝天椒、西葫芦、小柿子……一盘盘绿油油的菜苗叶片茂密,茁壮生长。在哈尔滨市农科院智能温室内,记者眼前一大片近6万棵菜苗是该院为哈尔滨市中小学生远程种植活动而培育,而今年已经是该项活动开展的第五年。学生认领菜苗,农业专家远程同步指导,科学教师和劳动课教师将种植与课程相结合,种植、培土、浇水、除虫、施肥到收获,学生通过亲触、亲做去体悟劳动,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今年,更多的学生开始尝试自己培育花苗、菜苗种到校园里。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才的必要途径。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在基地建设、经费投入、特色发展、教师培训等多方面给予机制保障。哈尔滨市劳动教育工作措施得力,效果显著,南岗区、阿城区入选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采访中,记者从多所学校、劳动实践基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劳动中的小事做起,在这一“变形计”中有了大转变。
认领一棵苗远程同步种植活动全国“一枝独秀”
“植物整体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长什么样?”在哈尔滨市大同小学,每个参与远程种植活动的孩子都有一本“我的观察日记”,上面记录着养植一种蔬菜农作物从种植到结果的全过程,有文字有绘图有照片。在种植过程中他们敢于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的成长不仅仅是知道了一些农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理解与珍视。
翻土、种苗、做记录……在香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学种植。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走进生活,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劳动教育,不能止于课堂,要从上到下全面推进青少年爱劳动、会劳动,崇尚劳动。怎么办?哈尔滨找到了一条途径:由市教育局、市农科院,市科协和市教育学会共同组织远程同步种植活动。社会敞开大门,共同育人,形成劳动教育“哈尔滨风格”。
据介绍,哈尔滨市中小学生远程同步种植活动,成为全国范围内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枝独秀”。自年~年以来,市农科院共向全市12万余人次中小学生赠送了近14万棵菜苗和棵寒地果桑树苗,以及60余万粒哈粳稻种子和余颗矮生豆角种子,市科协、市教育学会给予支持,市教育局组织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并和课程相融合进行劳动教育,感受农耕劳作过程,录制育苗过程,制作种植课程,扩大农业实践范围。
参与人数从年的23所学校名学生,发展到今年的九区九县所学校5万余名学生。正如市农科院党委书记宋颖所说,将“农业+科普”这一理念上的创新融入课堂,学生走出教室,从而将书本知识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是全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未来,还将根据不同学段开发设计多样课程,让少年劳动教育插上农业科技的翅膀。
建基地建机制学生劳动体验愈加丰富
沙画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创作沙画,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对散文《荷塘月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非遗体验印章课上,34名初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用工具在木块上篆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科技创客智慧教室内,学生正在以轻粘土为原料,配回力车底座,用废旧矿泉水瓶做车身,开动脑力和手力拼装,一场“谁的小车跑得快”对决即将开战;皮艺课堂上,几组同学正在穿针引线,学做钥匙包……
日前,在哈尔滨市香坊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里,来自星光中学的余名学生正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获得自我提升。
据悉,哈尔滨于年开始陆续在香坊区、道外区、平房区、松北区、阿城区、呼兰区、南岗区建设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目前,各基地学校开设了陶艺、传统布艺、桦树皮画、小木工、烘焙、剪纸、葫芦烙画、传统风筝等50余个专业。各区教育局统一安排初中学生每学期到综合实践学校实践学习一次,每次2天16课时。
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的特殊作用日益凸显,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学会使用工具、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创造性劳动、师资示范引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在种植、团建、生存教育、红色传统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综合育人功能,目前南岗区、香坊区、阿城区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大同小学、继红小学、59中、三中、顺迈学校等14所学校被评为省级劳动教育示范校。
此外,哈市认定一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资源单位。年,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区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单位40家;年遴选-年度首批23家市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哈尔滨市规划馆、中央书店、亚布力阳光滑雪俱乐部、莱特飞行体验馆、华德学院、金上京博物馆等入选,孩子们免费走进基地参观实践,增强劳动观念,激发创新能力。
在机制保障上,哈尔滨市教育局建立耗材和设备补充机制,今年,哈尔滨市政府将升级9区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基地设备纳入了民生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劳动教育师资稳定队伍强大
哈尔滨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邀请高等院校名师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授课,教师们积极参与培训学习,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国各类劳动教育师生作品比赛和专业技能评比中均名列前茅,多位教师荣获省文学艺术英华奖、哈尔滨市十大民间艺人等荣誉称号。
采访中,一位58岁的农村学校男老师学缝水杯袋、学做擀面条,戴着老花镜穿针引线,十分认真。因为有这样一群热爱自己职业、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创作的好老师,全面助推了哈尔滨劳动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同时,哈市教育局广泛争取资源,多次组织老师参加各类培训和比赛,老师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技艺。先后有五所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
记者手记
不作秀不做戏坚持朴素劳动教育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让孩子尊重劳动、爱上劳动?如何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知生活、热爱生活?哈尔滨市教育局一路探索,也在一路收获。
采访中,在校园、在实践学校、在家庭……记者所到之处,实实在在感受到“人人都有劳动教育职责;处处都有劳动教育内容;时时都有劳动教育机会”良好氛围,感受到劳动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更是要通过劳动实践来带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升综合能力、锻炼强健体魄、形成健全人格。劳动教育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正如哈尔滨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长文所强调,全市要坚持立德树人,回归教育本真,做到“五育融合”,要深化劳动教育内涵,着眼落地落实,要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劳动教育稳步发展,建构起全市崇尚劳动的教育环境,不断开创哈尔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成长印记
●“哈尔滨市劳动教育工作措施得力,效果明显,值得全国学习。”时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张承先年在观摩了哈尔滨市的十几所学校劳动课和10余处劳动教育基地后,这样评价。
●哈尔滨市劳动教育工作多次受到中国教育学会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的表扬,年教育部网站和中国教育报发表工作经验介绍。
●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徐长发,在接受采访时说:“要建立政府物资条件保障机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经验值得借鉴,该市教育局常设装备处(现为哈尔滨市学生发展服务中心)基地建设劳动技术科,下属区、县(市)设有专门的管理科室或专人负责,对全市劳动教育工作进行行政指导。机构配备专人负责,保证了劳动教育常年有人抓,工作能落到实处。”
延伸阅读——
阿城区第二幼儿园:多彩活动助幼儿劳动中成长
植树节活动中,孩子们亲手种下一抹绿,体悟保护环境的意义;全员劳动中,撸起袖子、拿起小抹布,自己擦拭玩具、清理杂草,感受劳动的辛苦和快乐,传承“劳动最光荣”的美德;社团实践中,孩子们亲身感受从一团泥到一个杯子的制作过程,增强动手能力,开拓思维……该园注重生活实践体验,充分利用园所环境、区域活动、家园共育等活动资源,开展劳动教育。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学科融合,五色五育
擦桌椅、整理箱柜……在继红小学,每周五半小时的“我的地盘我做主”大扫除劳动成为了“固定科目”,学生们按计时有序而紧张地进行劳动,有分工有协作,个个都是劳动小能手。
评选整洁小能手、整齐小快手、削皮小巧手、缝补小高手……从点滴做起,尊重劳动者;带着问题去劳动,延伸至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该校从融合的角度开展与落实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渗透到“五色”教育实践中。以小课堂为点,社会大项目为线,各学科知识经纬交织,劳动教育的思路链接研学实践,达到知行合一。
舍利中心小学:农村“富二代”学会劳动
每年的五月份是舍利中心小学的劳动月,开展的劳动技能大比拼竞赛活动让学生们摩拳擦掌,争做“生活小达人”。
舍利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孩子大多为留守儿童或是单亲寄养家庭,由于隔代抚养和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导致不少孩子成了“富二代”。原来,学生日均家务劳动时间不足10分钟,轻视劳动,也不珍惜劳动成果。学校从日常、点滴入手,教师及家长从教到扶到放。从最基本的整理书包穿衣叠被起步,到自己负责打理烹制一顿餐食,初步满足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获得的劳动技能素养。
哈尔滨市顺迈学校:人人争做小“义工”劳动中找快乐
顺迈学校的学生百分百有过做“义工”的经历。除设立劳动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外,创设“校园义务服务岗”是该校开展校园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义工”中既有餐厅义工、分发饮用水的义工、食品配发义工等,以餐厅义工为例,小义工除协助餐厅工作人员做好分餐、餐具回收和相应的服务等工作外,还协助学校监督学生的光盘行动,对就餐学生进行勤俭节约和不浪费一粒粮食的教育。
该校把“学生义工”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内容,每学期对各个岗位优秀的义工给予表彰、奖励。在这里,没有一名同学讨厌劳动,大家都以劳动为荣、以劳动为快乐。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让劳动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哈一中每周利用午休,集体进行校园公益劳动。从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身边一平米的劳动,到提升个人技能,学习包饺子等面点技术进行培养。注重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哈尔滨市卫生学校:劳动教育融入职教育人全过程
哈卫校建立了劳动教育长效机制,让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既接地气,又可持续,确保取得实效。该校师生全员注册黑龙江志愿服务系统,帮扶社区孤寡老人、服务疫情一线、参加公益劳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劳动意识和服务能力;生命教育系列活动,服务中小学校推进普职融通,进行急救知识培训,目前已培训余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本版图片由赵家誉姚洪超摄-05-1:00:00:0哈尔滨精耕细作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