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阳光资源赋能秋冬蔬菜绿意浓

2023/3/21 来源:不详

入冬以来,当北方被一波波寒潮侵袭,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位于贵州南部边陲的罗甸县,依然阳光普照,绿意盎然。

“阳光”是罗甸的优势,地处北纬25°,年均气温19.6℃,年日照时长约小时,无霜期长达天,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冬季的魅力不仅是“避寒胜地”和“康养湖城”,还有那“秀色可餐”、品种多样的绿色无公害时令蔬菜。数据显示,罗甸县比贵州其他地区平均每天多出近两小时的光照时长,就是这份充裕的阳光,让罗甸成为全国菜篮子生产县、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

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罗甸县非常适宜发展季节商品蔬菜种植。多年来,罗甸县积极探索蔬菜产业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大力发展早春蔬菜和秋冬果菜种植,探索出了“菜—稻—菜”的一年三熟制立体种植模式。年,全县种植蔬菜35万亩(次),产量达63万吨,产值18.92亿元,蔬菜产业成为罗甸这片山区热土最亮丽的风景线。

阳光资源赋能罗甸,浓厚的一笔当属罗甸的秋冬蔬菜产业。

近年来,罗甸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阳光资源优势,打好“气候牌”,按照“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的要求,抢抓时间茬口,多措并举大力发展秋冬蔬菜种植,年,全县秋冬蔬菜种植13万亩,预计产量26.3万吨,产值6.2亿元。

阳光赋能,提早布局,抢占先机;技术加持,品质上佳;企业引领,合作共赢。罗甸县秋冬蔬菜在这片神奇的热土蓬勃生长,让冬日的罗甸绿意盎然。

“早字当头”种植不断档

蔬菜种植在罗甸县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初,省农科院专家李桂莲在罗甸试种0.2亩蔬菜,点燃了罗甸蔬菜种植的火种,40年间,罗甸蔬菜种植从0.2亩到年35万亩(次),蔬菜产业已然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产业。

近年来,罗甸县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紧盯冷冬“鲜菜难求”时间差,在玉米、水稻收获后,合理安排茬口种植秋冬蔬菜,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增加了秋冬蔬菜收入,秋冬蔬菜上市正值10月至12月蔬菜市场淡季,填补了省内秋冬季蔬菜的空白。

为确保蔬菜种植不断档,有效衔接早春蔬菜,罗甸秋冬蔬菜也在“早”字上做文章。

在罗甸蔬菜种植谱系上,辣椒总是“独占鳌头”,年,在罗甸县逢亭镇祥脚村辣椒试验示范种植区,来自省农科院的蔬果专家对试种的91个辣椒新品种进行了田间现场鉴评,其中,筛选出13个辣椒新品种计划在全省进行推广种植,涉及线椒、螺丝椒、牛角椒、灯笼椒、朝天椒5大类种。

“6月下旬开始育苗,7月下旬开始移栽,8月初基本完成移栽。”罗甸菜农们对辣椒种植“情有独钟”,每年的秋冬蔬菜种植,辣椒总是“捷足先登”。8月初,罗甸县边阳镇栗木村友团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亩辣椒已经完成移栽。基地里,早春种植的40亩17号品种长辣椒红彤彤地挂满枝头,等待采摘。

“这一季辣椒种植80亩,预计亩产量公斤,亩产值余元,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收入40多万元。”合作社负责人何清林介绍,年,该基地成为贵州省辣椒产业技术体系与基层农技推广融合项目示范点。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每年为栗木村村集体经济带来了1.5万元的土地流转金,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在基地务工余人次,务工收入30多万元。

如果说,采摘时间持续性长让罗甸菜农们钟爱种植辣椒,那么,成熟期“短”的黄瓜也深受罗甸菜农们的喜爱。

9月中旬,罗甸秋冬黄瓜开始上市。逢亭镇腮里村吉丽黄瓜亩产量公斤以上,产值多元。“吉丽黄瓜具有生长势强、节成性好、结果力强、丰产性高等特性,从定植到采收只需45天左右。”基地负责人蒙锡辉今年3月份返乡创业,流转村民土地亩,种植早玉米、黄瓜、辣椒等,到9月中旬,已经解决附近村民务工余人次,发放工资46万元。

“以短养长”,黄瓜和辣椒种植确保罗甸秋冬蔬菜采摘全年不断档,有效地填补了省内外市场秋冬时节“一菜难求”的空白,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鲜美可口的时令蔬菜的同时,也为菜农们带来滚滚红利。

多年来,罗甸依托“天然温室”气候优势,在“早”字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罗甸“早春蔬菜”响彻省内外,因此荣获“全国早熟蔬菜生产基地县”称号。

“技术为先”保质又保量

从省农科院蔬菜专家李桂莲开始,罗甸蔬菜种植一直以“技术为先”,多年来,在李老师的指导下,罗甸拥有一批技术过硬的蔬菜专家,每年罗甸蔬菜种植时节,田间地头总是少不了这一群人的身影。 9月中旬,秋收接近尾声,罗甸掀起秋冬蔬菜种植的热潮,由农技人员组成的农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科学种植,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实现全镇秋冬蔬菜满栽满种,我们组织农技人员和部分技术干部到田间地头,指导群众种植,抢栽抢种。”农技员李静介绍,为抢抓农时完成蔬菜种植,逢亭镇成立由农技员、“土专家”、党员、干部、群众组成的“耕耘树艺”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帮助群众种植秋冬蔬菜。

在逢亭镇床井村亩蔬菜种植大坝里,在农技员的带领下,村民们和几十名乡镇志愿者纷纷走进田间地头,掏厢、移栽、覆膜、浇水,抢抓秋雨过后的湿润天气种植蔬菜,田间一派秋种繁忙景象。

“为抢抓时间节点种植秋冬蔬菜,我们安排农技员组成秋种服务队到逢亭镇、茂井镇、龙坪镇等各个种植基地指导群众种植蔬菜,确保完成种植任务,实现助农增收。”罗甸县蔬菜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惠科介绍,目前,全县共有农技人员名,其中县级农技人员人、乡镇95人、村级86人,秋收以来,农技人员纷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开展蔬菜种植工作。

10月下旬,在农技员的技术加持下,罗甸各蔬菜基地里种植的黄瓜、小瓜、辣椒等秋冬蔬菜陆续上市,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种蔬菜十多年了,今年种了20亩,主要种小瓜和茄子,现在卖到第三批,已经有8万块钱左右了,预计卖到最后有20万元左右。”沫阳镇访里村村民罗绂修是当地的蔬菜种植大户,在农技员的技术指导下,她成为了蔬菜种植的“土专家”,多年来,她靠种植蔬菜,供两个孩子读大学,建成了小洋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近年来,为确保蔬菜产业能实实在在给群众带来增收,罗甸县不断强化技术指导,把早春蔬菜和秋冬蔬菜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一项重点产业进行打造,并指派全县多名农技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确保蔬菜的存活率以及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助力群众增产增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振奋人心,作为基层一线农技人员,我们将继续深入田间地头,做好服务,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王惠科说,罗甸蔬菜种植还要引进更先进的技术作指导。

“合作共赢”增产又增收

在过去,罗甸蔬菜种植主要以“个体户”为主,不少种植大户成为“土专家”,靠蔬菜种植走上了致富路。十几年前,随着龙滩库区的建成蓄水,部分蔬菜种植坝区被淹没,不少种植大户退出蔬菜种植舞台,加上年轻一代不愿意和土地打交道,选择外出务工,随着老一代蔬菜种植人的老去,罗甸蔬菜种植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传统的“个体户”种植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突破蔬菜产业瓶颈,多年来,罗甸县积极探索蔬菜产业发展新模式,走出“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引进企业入驻带动农户发展的种植模式。依靠企业的资金投入、技术优势、市场销售能力,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和流转土地收入,实现“合作共赢”、增产增收的目的。

在逢亭镇祥脚村蔬菜种植大坝,有贵州罗甸荣祥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领衔,在龙坪镇罗化村蔬菜种植大坝,有罗甸县罗化贵平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罗甸蔬菜种植的主角已经由“种植大户”转变为企业,在强化产业协作下,企业和农户双方相得益彰。

“基地的蔬菜管理得非常好,收购的这批蔬菜我们主要发往贵阳、广州以及江南市场。”12月初,逢亭镇床井村亩莲花白迎来丰收,来自贵阳农产品物流园的客商汪友发成为首批收购商。

今年8月,床井村利用村集体合作社与贵阳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公司发展需求,因地制宜调整自己的种植产业布局,由村集体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种植经营,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多赢的发展格局。

为了更好地推进产业协作,企业邀请贵阳农产品物流园的商户与村合作社签约种植,并由贵阳农投来投苗,蔬菜上市以后再收回苗款,给予合作社更多的保障。

“秋冬蔬菜收割完成后,田地返还农户自主种植,让田地不丢荒,收益归村集体经济,主要是带动农户务工收入。”床井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长黄光伟介绍,这一季支付村民土地流转资金3.6万元,村民就近务工余人次,务工收入20万元。

床井村实施的“订单式”农业,只是罗甸县强化产销对接工作,进行农超对接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罗甸县通过产业协作、农超对接等方式,与多家公司达成“订单”协议,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合作,并通过物流实现蔬菜对外销售。

“阳光”给予罗甸不一样的冬天,勤劳的罗甸人,赋予冬天不一样的颜色,寒冬时节,行走在罗甸这片土地上,依然是“春”的气息,“绿”的王国。

(本文图片来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云黔南网

作者:王孝文

责编:刘茹男

审核:仇颖欣黄泽芳

监审:周德扬刘衡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3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