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守护粮食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天眼新闻
2023/2/13 来源:不详“遵义朝天椒”位居全国十大名椒榜首,遵义辣椒“换种工程”如火如荼。 “红缨子”成为茅台酒厂指定的唯一酒用高粱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万亩以上。 从上世纪90年代未起,由遵义市自主选育的“遵玉系列”杂交玉米品种,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达万亩以上……
多年来,遵义紧跟全国的步伐,实施主要农作物良种自主选育工程,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 而在优良品种持续更新中,“遵义市海南南繁育种基地”(以下简称“南繁基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遵义市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孙静告诉记者,一个新的农作物品种的选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本地,冬季不能从事大田科研生产,一年只能完成一季种植。而在海南,一年可以完成两季种植,育种时间可以缩短一半。
由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批又一批农业科技人员,他们怀揣梦想,每到秋冬季,纷纷奔赴海南,开展科研育种工作。而年复一年的例行迁徙,让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南繁人”。 好在,在年,经多方努力,遵义市南繁基地开始建设,并于年投入使用。至此,遵义南繁人告别了过去科研育种在海南“打游击”的尴尬局面。 有了稳定的南繁育种和种子质量鉴定基地,遵义全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缩短50%的周期,加快了良种更新换代速度,保障了全市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目前,南繁基地共入驻6家单位,即遵义市农科院、贵州卓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遵义(农资)集团农之本种业有限公司、贵州遵义市辉煌种业有限公司、贵州百隆源种业有限公司、遵义市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风生水起,辣椒、红粱等成为南繁工作的重点。 因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成果丰硕,南繁基地成为我省纳入国家南繁育种核心区的4个连片南繁基地之一,是遵义市种业发展中的一张金质名片。
事实上,南繁基地,只是遵义市种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以南繁基地为引领,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种业企业培育、品种选育推广、用种安全保障等,我市育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种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业生产用种得到保障。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除建设南繁基地外,还建成遵义市农科院、湄潭县2个国家级品种区域试验站,播州区、道真自治县、正安县、习水县、余庆县等5个省级水稻、玉米区域试验点,凤冈县、习水县2个品种纯度田间种植鉴定点,1个遵义市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
在种业企业培育上,围绕培育酒用高粱、辣椒、脱毒马铃薯、食用菌、黔北麻羊、竹乡鸡等特色种业企业,目前全市现有取得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业企业16家,在“国家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系统”中备案的种畜禽场有14家,现代种业体系基本形成。 在品种选育推广上,全市推广的水稻、玉米良种品种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全市有20家水产苗种场,黔北麻羊、黔北黑猪、竹乡鸡、务川黑牛、贵州白水牛、贵州白山羊进入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畜牧业得以飞速发展。 在用种安全保障上,杂交水稻和玉米种子质量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全市现有牛改点个、猪改点个,全力保障畜牧良种供应,全市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达%。
实践证明,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而种业,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有关数据显示,当前良种对我国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45%。 有了种业作支撑,年,遵义农业连续迈过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等关口,逆袭而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万亩、产量万吨、农业总产值达.25亿元,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农业总产值居全省第一。 这些年,遵义市种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粮食丰收和稳产保供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居安思危。 遵义以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保障粮食肉类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优质粮油、茶叶、辣椒、中药材、酒用高粱、生态畜禽渔业等特色产业,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让种子在高质量发展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把培育壮大种业企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企合作的育种体系,建设一批区域性特色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建立市级种子储备机制,强化种子监管力度,提升农作物种业人才素质,作为遵义“十四五”种业规划的“六大”重点任务。 大力实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种子科研选育,优质品种示范推广,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建设,种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种业监管服务能力提升“六大”重点工程。
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全面普查收集与保护,抢救性收集我市珍稀、濒危、特有、独占性资源与地方特色品种,确保我市农业种质资源不丧失。 强优势,补短板,一项项举措里,现代种业发展蓝图日益清晰。而以现代种业为依托,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黔北大地不断延伸。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孟锦群
编辑蒋洪飞
编审陈富强王其伦